潮州花燈是我國民間花燈藝術的一大流派,其產生的確切年代已很難考證。但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安畬民刊本《荔鏡記》第六出《五娘賞燈》中已多處描寫潮州城(舊稱“潮州府城”)游花燈情景,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潮州歌冊《百屏燈》從“活燈看完看紗燈,頭屏董卓鳳儀亭,貂嬋共伊在戲耍,呂布氣到手捶胸!币恢背健熬啪耪∨巳拭,百屏拜壽郭子儀!弊阋姵敝莼魵v史悠久,影響深遠。
潮州花燈起源的確切年代已無法查考,但其產生和發展與迷信活動、祭祀活動息息相關,卻是可以肯定的。古人因對大自然的不理解,對自然現象的畏懼使人們產生了圖騰崇拜,相信靈魂的永在,為慰死者之靈魂,于是,“紙船明燭照天燒”。為使死者在冥路上有個伴兒,為使祖先們在陰間生活幸福,扎制童男童女,衣服袍帽,飾物用品,供他們“使用”。為使“雷公”、“雷姆”息怒,“河伯、溪神”開心,先是祭活人,后來用扎制的童男童女代替。為慶祝風調雨順,豐收喜慶,人們扎上高大雄偉的“安濟圣王”等神像,掛上宮燈花籃,頂禮膜拜,感謝神恩,祈求平安。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民國時期,仍很盛行,目前,我國少數地區包括港澳臺地區仍有這種扎制迷信用品祭拜先人的習慣。
花燈在發展過程中,分為二支,一支專走迷信用品的制扎,其藝術價值受到限制,但商業價值卻是顯而易見的。另一支追求的是藝術價值,這一支的起源不遲于明朝,據說唐朝已有觀燈,鬧元宵的活動,但現在可考的,也就只有明嘉靖刻本《荔鏡記》,可以證明其潮州花燈的存在了。其中“睇燈”一折就說“三街六巷好燈棚”,可見其時,潮州花燈已很盛行且已有了一定的藝術造詣。清嘉慶《澄海縣城志》引舊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廟街張燈、仕女游、放花爆、打秋千,歌聲達旦!庇终f:“今俗無夜,各祠廟張燈結彩,鬮為鰲兇,人物臺榭如繪……競賽花燈。”最負盛名的當推潮州。清初潮州青龍廟興起之后,每年游安濟圣王一連三夜,花燈鼓樂,滿城如醉。每次在第二個晚上,齊集北門箭道評比,年復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燈聞名海內外。除大型游花燈盛會外,家家都掛喜燈。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廟去掛燈籠,十五日將燈提回掛于家門,稱為“興燈”。(《潮網》之“潮汕民俗”)可見,從“明”到“清”,歷經幾百年,潮州花燈都很盛行。其藝術表現形式也日漸多樣化。
解放以后,新一代藝人繼往開來,他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潛心研究,辛勤勞作,進行了大量的技術革新。從思想內容、人物塑造、情感表達,場景氛圍到制作技術上都作了大膽的創新,使潮州花燈更臻完美,達到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境界。
1961年,新一代花燈藝師沈金炎等人為拍攝潮劇電影《荔鏡記》制作了《彩樓記》、《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四屏花燈,使潮州花燈第一次搬上銀幕(電影《荔鏡記》最近在中央電視臺播放)。后來,由沈金炎領銜制作了《水淹金山寺》、《大名府》等燈屏,更是融合了聲、光、電于一體,人物在機械傳動中可以做幾個特定動作的活動燈屏,參加廣州文化公園的展出,好評如潮。使潮州花燈登上了新臺階。以后,潮州花燈陸續參加了廣州、上海、江西、南昌、福建、廈門等地的展出。
(二)潮州花燈的分類
潮州花燈,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它不可能獨立的存在。研究潮州花燈的分類,應該把它與存在于整個民族中的花燈聯系起來研究。根據劃分的標準,劃分的角度的不同,我國民間花燈藝術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從地域上劃分,可以分為南北二大流派
花燈,是普遍存在于整個中國的。主要是漢族地區為盛。元宵,是中國人的一大節日。每逢正月十五鬧元宵時,各地都會以不同的方式慶祝。而花燈,在鬧元宵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因為地域的不同,習俗的差異,思想文化內涵的差別,各地花燈的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要想詳盡的區分,困難很大。如果從大致上去劃分,可分為南北二派,大體上以長江流域為界。北方花燈充滿陽剛之氣,像哈爾濱的冰燈,天安門城樓上的大燈籠,都很有氣勢。他們講究線條之美,追求高大、雄偉。這與北方漢子粗獷、豪爽有關。而南方人的特點是感情細膩,追求的是盡善盡美,吳儂細語的特性在花燈的表現形式上得到充分的體現。精雕細刻,精巧細膩,追求完美,生動逼真。如蘇州秦淮河上夜晚的荷花燈,盞盞花燈搖曳于江水之上,詩人墨客劃船于其中,或放歌,或唱和,多美的一幅畫境。潮州花燈當屬南派,在人物刻劃上,花燈造型上追求的都是完美之美,細節刻劃上追求形象逼真。
2、從種類上分,花燈可分為活燈和紗燈。
所謂活燈,就是由人物裝扮起來的花燈。這種花燈,從表現形式上又可分為二種,一種是有情節,有過程的花燈,如云南花燈戲,是源于明代或更早時的民間“社火”活動中的花燈,流行于云南、四川、貴州等地。是花燈與當地的曲種、劇目或民歌相融合形成的一種花燈藝術。另一種是根據神話傳說,劇目的精彩片段,由活人裝扮,固定其特定場景,參加游神賽會活動。如北方有一種活燈,用小孩童裝扮成一百零八好漢,綁在棍子上,由成人扛著游行,稱為“鐵拐景”。由于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現已被取締,明令禁止。我們潮汕地區也有活燈,但與云南的花燈戲、北方的活燈不同,僅由活人裝扮參加游行。比較文明。潮州歌冊《百屏燈》首句:“活燈看完看紗燈”中的活燈,指的也應是這一種,根據大人們的回憶,改革開放以后,每逢春節或元宵,潮汕地區均組織游行,游行中便有活燈。潮州改革開放后第一次游行中的“蝶戀花”便是。潮陽的英歌舞,潮汕地區的“公背婆”均是常見的活燈形式。
另一類是紗燈。紗燈是花燈藝人們用各種材料,通過扎制,粘貼,縫接等手法制作出來的花燈。我們今天所說的潮州花燈,多數是指紗燈。
紗燈大體上可分為:燈飾和燈屏兩大類。
燈飾,是扎制起來的花籃、燈籠、宮燈、走馬燈以及飛禽走獸花果蟲魚等掛飾,多數掛于燈棚、祠堂、門前或游行的標頭。
燈屏,是選取戲曲的經典場景,神話傳說等素材,扎制出特定的人物場景,組成整屏展出的花燈。這是潮汕所特有的一種花燈藝術,據蔡澤民著的《潮州風情錄》(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一書記載:清末宣統二年,花燈藝人楊云樓、杜松笙制作的“紅樓夢”、“白孟玉”兩大屏花燈就在參加南京王國花燈比賽中獲了獎,這是距今百余年的事了。
潮州花燈應是我國民間花燈藝術的一部分。其分類總體上與別的地方花燈基本相同。但它自身的鄉土特點和風格特色使潮州花燈的分類又有別于云南獨山花燈等地方花燈。自成體系。
傳統的潮州花燈從內容上可分為“素燈”和“熱燈”兩大類!八責簟庇纸小拔臒簟,重于表情動作,側重通過表情、動作等形體語言來表達思想內涵!盁釤簟庇纸小皯馃簟,講究盤弓走馬姿勢,反映武打戰斗場景,使人有如身歷其境,浮想連翩。
從人物形象和表情上看,潮州花燈與潮劇舞臺上的人物角色一樣,可分為生、旦、丑、凈四大類。光臉譜就有六百多種(《潮州日報》2003.4.1日“燈花燭影耀名城”認為只有幾十種是不準確的,我們在采訪沈金炎老藝師時了解到,老人家珍藏著其自畫的臉譜就有幾百種之多。)再配合服裝鞋帽、道具刀槍、姿勢表情、布局景物,構成一幅幅完美的畫景。
掛燈的造型更是形式多樣。有圓、方、梅、菱、鼓、六角、八角等。又可分為壁燈、串燈、花籃燈、蓮花燈、水果燈、動作燈、走馬燈、還有座燈、吊燈等。真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三)花燈的制作工藝
花燈的制作工藝比較繁復。不同品種的花燈,其用材、制作過程均有差異。但從共性方面概括起來,其制作過程一般包括構思、扎胚、裝裱、裝飾、組裝幾個環節。
構思:
潮州花燈是以燈屏(展現一定歷史人物故事場景的花燈)為主干,輔以節日喜慶、祭祀等活動所掛飾物為補充的、潮汕地區特有的民間傳統藝術。其作品可以是人物、山水,也可以是花鳥蟲魚,甚至是居家日用品,幾乎是世間萬物皆可入燈。其構思一般由最具藝術修養的藝人承擔。其素材來源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更主要的是來源于歷史的文化積淀。由于其并沒有圖紙、文字記載,全靠藝人們代代相傳,推陳出新發展起來的;舻囊幐瘢煨筒]有固定的格式,由藝人根據需要創作。創作過程既要尊重歷史,又要有新創意,適應各種需求對象的需要,給人以美的享受。作品的構思這一環節,是整個花燈制作過程的關鍵,這就要求構思者要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和高超的技巧。
扎胚:
扎胚是花燈制作工藝實施的開始。是作品的基本骨架。舊時用竹片制作,后來改用鉛線,更有利于其形狀的穩固。用竹片制作花燈,其竹片必須選用特定的竹種,潮汕人稱為“妙兒竹”。這種竹子比較柔韌、富有彈性,不易變形。制作時,藝人們將整根竹子劈成一根根大小一致、粗細均勻的竹片,把作品分解成幾個主要的幾何形體:或圓、或方、或錐、或棱。用竹片扎成其外部框架,再拼合起來,構成作品的整體形態。用來扎緊竹片的接合部分的是絲紙。將絲紙載成條狀,搓成紙繩,利用絲紙的柔韌,使扎口牢固。改用鉛線扎胚是花燈藝人的一大創新。使花燈胚的扎制更方便,彌補了竹片彎曲、折角上的局限。更奇妙的是,用鉛線扎胚不用焊接,同樣用絲紙繩扎制而又牢固非常。我們不能不對藝人們的智慧由衷地贊嘆。
裝裱:
裝裱分為裱胚和裱面二個環節。裱胚好比泥塑中的塑胚。所不同的是裱胚用紙,用土法制作的紙,藝人們稱為“草紙”。根據花燈胚(骨架)間隙的大小,用紙把其連成整體,個別部位可能要裱上幾層,甚至幾十層,以彌補胚架在表現作品上的不足。這一環節是對作品形態上的進一步完善。如果花燈里要點燈的,這一環節就可以不做,而直接裱面。裱面,是根據花燈所表現的物體的外部特征,采用各種顏色的絲綢或彩紙,用粘劑把其粘貼于作品之上,或作衣褶、或花鳥蟲魚的形態,力求相似或相近。這需要較深厚的美學原理,特別是色彩學修養,才能真正表現出作品的內涵。
裝飾:
裝飾的材料主要有飾線、繡片、珠片、花紙等裝飾物。飾線可以是紗織的,也可以用花紙裁成線狀,其功能是用來掩飾裱面時留下的接縫,同時起到美化的作用,使作品更顯華麗。繡片,主要用在燈屏上人物的衣飾方面。通常雇請潮繡匠人繡出龍鳳、神獸、花鳥等繡品,根據需要粘貼于人物的袍鞋之上。它有一定的規矩,根據人物身份的不同而貼上相應的圖案,是人物身份的象征。珠片、花紙等飾物通常用于裝飾、補白作用,使作品表現出和諧的美感。
組裝:
這是專指比較大型的花燈或活動燈屏和一些必須由多個部件構成的花燈(如走馬燈)的一個制作環節。大型的花燈受制作場地限制和為了方便搬運,在制作時,藝人們通常把其分解成幾個部件,逐個制作完成之后,搬到現場再行拼接起來,如舊時民間祭祀活動中,扎制的神像,有的三四丈高,必須要用這種方式;顒訜羝潦侵溉宋、鳥獸能做出一定的動作,以表現一定的故事情節的燈屏。其關節部分都是可以轉動的。一般也在制作的后期才組裝起來,這個難度較大,涉及到仿生學、運動力學等科學原理。走馬燈分內外二個部分,外面部分通常作成宮燈,裱上輕紗,內套制成圓筒狀,繪上人物、花鳥,圓筒頂部制成風車狀,圓心上裝一個凸起的小金屬片,依靠宮燈底部正中豎起的一根頂針托住。在宮燈底部裝上一盞燈,利用熱力學原理,產生上升熱流推動風車而轉動。
花燈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涉及到許多方面的科學道理。對其進行研究和傳承,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目前,潮州花燈藝人已剩下很少的幾個人,受文革十年的沖擊,其傳人無多,且承傳有限,面臨著失傳的可能,我們希望有關部門加以重視,為我市工藝美術寶庫留住寶貴。如能發揚光大更是好事一樁。
(四)潮州花燈的藝術價值
潮州花燈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大瑰寶。它是一門綜合藝術。潮州歌冊《百屏燈》反映的大多是戲曲曲目中經典的場景。人物造型、臉譜、服裝、道具好多均來自于戲劇原型。屏燈的布景、人物的服飾等又與雕塑、繪畫密切相關。比較高檔的人物服飾還會用到潮繡、金銀繡品。屏燈、掛燈的整體協調的美感又與色彩、美學淵源甚深。同時,綜合滲透了解剖學、透視學原理。我們在采訪中,沈金炎老藝師介紹說,解放前,正月游安至圣王時,鄉村間的攀比現象使他們定制的安至圣王高可二、三丈。若嚴格按照人體比例制作,則會因為近大遠小的錯覺,讓人覺得頭部偏小,顯示不出神像的莊嚴,有經驗的藝師會把肩部和頭部適當放大一點。另外,潮州花燈還蘊含了許多力學、熱學等原理。所以,我們很難把潮州花燈歸入哪一門藝術之中,只能把它界定為綜合了多方面藝術的,又具有自身制作特色的一門民間藝術。
(五)潮州花燈的現狀
"但逢上這春宵月圓好佳節,一處處張燈結彩不夜天……"這是出自潮劇《陳三五娘》中的一句曲子。如今的元宵,雖仍是張燈結彩,仍是"不夜天",但卻不是以前由花燈主宰的燈的世界。
潮州正月十五游花燈源于何時已很難定論,但據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安余民刊本《荔鏡記》(第六出五娘賞燈)中描寫元宵夜潮州游花燈的情景:“元宵夜,有十成,賞燈人,都齊整,辦出鰲山景效,抽出五樣臥錄,丁蘭刻母,盡都會活;張拱鶯鶯,圍棋宛然……”可見潮州游花燈至少已有四百多年以上的歷史。游花燈是花燈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造成的結果。由此不難推出,花燈存在的歷史遠多于四百多年。
從花燈的興起到近代,花燈作為一種慶祝喜慶節日的標志,一直被流傳下來,而且越來越紅火。這也就有了規模宏大,在人們心中印象深刻的《百屏燈》,有了以戲劇為主題做成的燈屏,有了后來逐漸發展起來的宮燈。在這個時期,不僅使花燈在形式上得到擴展,內容也不斷得到充實,藝術不斷得到提高。
到了文化大革命。由于“破四舊”、“立四新”運動的興起,花燈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浩劫,這使得花燈頓時冷了許多。雖是受了一定的打擊,但花燈在人們心中仍難以淡忘。
- 相關閱讀